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所以在后世的民间文学形式中被称为寇老西。在各类流传于坊间的文学样式中,寇老西睿智而且诙谐,嬉笑怒骂,举重若轻,没有解不开的麻烦,没有办不了的差事。在传统评书中,潘杨一案,由于牵涉太多台前幕后的人物和纠缠不清的恩怨,朝中无人敢审,只能请八贤王上演了一出“调寇”,千里迢迢把寇老西调进朝中,这位精明油滑却正气凛然的寇大人巧使妙计,演出了一出“智审潘杨案”的大戏,才功德圆满,被封为双天官。
民间的文学样式的态度一贯是是非分明、非忠即奸,这符合升斗小民的情感与愿望。我们应该注意到,流传于坊间的寇准的形象是经过善意的加工和转化的,与正史上的寇准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了平民的是非观和好恶感,也是对正史刻意的演绎和无心的调整。
展开剩余97%正史上的寇准事实上在传说中被无意识矮化和有意识转化了。寇准有过定鼎社稷和扭转乾坤的作为,他尤其善于在关键的时期做出关键的选择,在重要的阶段做出重要的功业。仅此方面,在坊间流传中比他伟岸和雄壮的杨家将诸英雄和坐断南衙的包青天就难以比肩,不可同日而语。
寇准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会让苍天都惊愕不已,叹为观止,前半生风起云扬,领袖风云,后半生起伏不定,老死天涯。
这种命运存在着判若云泥的落差,存在着惊心动魄的逆转,存在着瞬息沧桑的巨变。
寇准前期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历练和打造,进而又任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主持了朝廷的经济命脉,之后出任同平章事,即是朝廷的宰相。
后期,多次罢相,数被贬谪,湖海漂泊,天涯穷困,最后客死雷州蛮荒之地。
在寇准的一生中做过四件大事,每一件事都具有极度的爆发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第一件事,劝君立储,维护了政局稳定和朝廷根本。宋太宗久未立太子,寇准奏请太宗立赵恒为太子,发挥了一言兴邦的关键性作用。
第二件,主导檀渊之盟,保住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宋真宗赵恒即位之后,寇准得到了充分重用,他也积极发挥为人臣者的作用。辽国萧太后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雄心勃勃,推动了侵宋大业的发展。寇准在沧海横流之际,显英雄本色,极力奏请宋真宗御驾亲征,并运筹帷幄,形成了整体战略,最终却敌于檀州,定下了檀渊之盟。在这个过程中,寇准秉持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略,力排众议,释放了独力擎天的激情和伟力。
第三件,与刘妃交恶,有心维护纲常却无力回天。寇准和刘妃的交手,从主观上说他没有任何个人的考量,他考虑的是国家的纲常和法令。宋真宗有过三个皇后,刘妃是第三个。当宋真宗打算立刘妃为皇后的时候,朝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而且声势极大,其中寇准最为激烈,以刘妃出身卑微为由,拒不接受刘妃当皇后。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立后兹事体大,事关国本和纲常,刚强而且单纯的寇准在这件事情上做出了不懂爱情的选择。之后,刘妃的亲戚犯法,寇准没有吸取教训,依旧公事公办,以维护法纪为由,抗拒刘妃的干预,大扫刘妃的颜面。
第四件,进献祥瑞,力图东山再起。宋真宗的文功武治并不突出,为了彰显自己政治合法性和丰功伟绩,暗示群臣进献祥瑞之物,寇准本意对此不屑一顾。当他贬谪之后,一反常态居然也潜心研究宋真宗的心态,搜罗所谓的祥瑞,并且予以呈现。宋真宗后来变本加厉,做出了封禅之举,寇准进献祥瑞无疑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性格决定命运,寇准一生大起大落,出人意表,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内因也绝不能忽视,甚至还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风骨劲健,性情刚直,每每埋下日后的祸根。寇准成长于宋太宗时期,北宋太宗称道:朕的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直言敢谏,是寇准一直标榜的风骨和始终坚持的操守。这种风骨和操守具有两面性,带着让人难以接受的锋芒。
不仅直言敢谏,寇准对待同僚也直言快语。一次同僚之间的聚会,大马金刀的寇准一时不慎将汤汤水水弄到胡须上,丁谓为他擦拭,他竟然开口痛斥丁谓不成体统。
两次与刘妃交恶,也是同样的性情原因所引起的,在这方面寇准的圣人书读的还是有缺陷,忘记了和而不同,光而不耀的道理。
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必然会引发同僚的嫉妒。无论是推荐立太子,还是檀渊之盟,寇准都把古人说得有所为必为之践行得非常坚决彻底。有大功,必然有大毁,这是一种难以回避又难以抗拒的现实。寇准忽略了世间还有赤裸裸的嫉妒,还有每每在角落里隐藏的小人的身影。
檀渊之盟,几乎所有同僚都反对,但是寇准极度自信极度担当,成就了不朽的功业。这势必会引发反对者的清算和反噬。寇准精于谋事,昧于谋身,由此可见一斑。卓越是不可取的,卓越者是所有人的天敌。这必然是寇准留给我们的教训。
许身为国,谋国以忠,反而诱发主上的猜忌。檀渊之盟在宋真宗记忆里并不美好,也不舒服。寇准从江山社稷出发,极力奏请宋真宗御驾亲征,但是在宋真宗心里形成了一个敏感脆弱的猜忌。事后,王若钦施展小人搬弄是非的手段,狠狠地摆了寇准一道。王若钦对宋真宗说,檀渊之盟本是城下之盟,哪里是什么功绩,分明是耻辱。现在寇准一这件事为功绩,却给陛下一个耻辱的帽子。而且如果不是寇准逼迫陛下,陛下能御驾亲征吗?其实,那是寇准把陛下当成了孤注,如果赌输了,陛下还能活着回来享受人间无上的欢乐么?
小人更懂得人心人性,而寇准对此采取了务实的态度,也是无视的态度。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武侠小说还正处于辉煌阶段,尤其是在青年人中间,没有看过武侠小说的并不多见,事实上,许多那个时代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偷偷摸摸地如饥似渴地看过武侠小说。
那个时代,是武侠小说风行无阻的时候,那个时代也是青年人对最好年华充满期许和激情的时候,今天回顾一下当年,我们曾经痴迷过的武侠小说,当然仅仅是沧海一粟。
第一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级别的人物,他所创作的十六部武侠小说都脍炙人口,这部《射雕英雄传》更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巅峰,其流行程度可谓是一个壮阔的风景。
当年,一个杂志曾经刊载过这部小说,让读者手不释卷,如痴如醉。后来,出了单行本,大约是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据说,这应该是一个盗版读物,事实上没有得到金庸先生的授权。
这部小说如同硬通货,在民间普及度非常高,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套书全部读完的并不多,因为这套书的几集通常都会流落在民间,很少有人能够全面拿到。
但是,诸如黑风双煞,降龙十八掌,洪七公等等,那个时候的人们基本都是知道,尤其是梅超风,更是我们的童年噩梦。
第二部:东方玉的《夺金印》东方玉的小说模式单一,不过很好读,而且饶有趣味的情节也不少。这部《夺金印》据说是挂名东方玉的盗版书,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分为三集。
这部小说有着还珠楼主的遗泽,具有奇幻色彩,围绕着青城山展开,记得故事中有武林帝君、武林状元的设定,对于刚刚接触到武侠小说的读者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夺金印的故事,很奇诡,很武侠,而且正邪对立极为鲜明,同时具有家族争霸的意味,与东方玉所擅长的遗孤报仇的结构不尽相同。
当然,武林结拜、兄弟相争、夺宝复仇、忍辱负重,这些元素都很全面。现在网络上还有资源,看一下也很能打发时间。
后来,又出过这套书,署名成了金庸,这就有些滑天下之大不违了。
第三部:古龙的《大旗英雄传》这部书是古龙先生早期的扛鼎之作,开启了他中期的辉煌时段。记得,这部书当年是由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分为三集,并且开篇由古龙作了序。
铁中棠的传说在这部小说中全面展开,铁血大旗门的故事可歌可泣,尤其是书中关于武林人物用碧落赋来设定,还是比较新颖。
这部小说相对传统 ,古龙后来的风格还不是很鲜明,但是人物塑造已经开始了脱胎换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侠客,而且书中斗智的篇幅已经高出很多同类作品,这让主人公铁中棠更加卓然不凡。
这部小说对古龙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对于后来喜欢古龙小说的读者来说,具有引领入门的意义。
第四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这是由宝文堂出版的金庸小说,同样是未经金庸授权的盗版书,但是印刷质量没得说,读起来很舒服。
这套书是蓝色封面,每一回都在前面有情节绘画,人物栩栩如生,很有古意。
这套书飞扬跳脱,很是精彩,尤其适合男孩子释放自己的想象,代入感很强,张无忌的人设虽然不是很好,却可以满足读者的理想状态,英俊,高强,身边美女如云,而且还事业有成,妥妥地高富帅。
这套书同样不太容易读全,通常都是有头没尾,或者掐头去尾,或者读了一个尾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处于广播评书极为普及的黄金年代,在之后不久,电视评书也应运而生,收听收看评书成了那个时期非常令人怀想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当时,评书的传播率和普及度,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各种综艺娱乐节目,可谓是老少咸宜,全民追捧。
那是个单纯而且美好的时代,那是个乐观而且蓬勃的年代,那也是个被评书浸润和升华的阶段。
现在回想起来,还能够记得曾经听过的那些让人如痴如醉的评书。今天试着盘点八部,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第一部:刘兰芳的《岳飞传》刘兰芳擅长演播铁马金戈、家国情怀很浓的传统评书,这部评书就是她赢得无上荣光的代表作。
岳飞的故事,可谓是我们这个民族供奉于心的图腾,是我们这个国度保有尊严的标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刘兰芳用评书这种方式激荡起了时代和历史的最强音。如今,网络上和电台中,依旧还有这部评书的资源。
相比于这部评书的渊源和母本《说岳全传》,刘兰芳在处理上删减了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成分,在整体结构上更加紧凑,也更加彰显传统袍带书的艺术特征。
这部评书从岳飞出生开始,直至岳雷扫北大获全胜结束,满足了国人对正义的礼赞和对圆满的追求,事实上,那一段历史绝非如此简单和圆满。
刘兰芳的这部评书的成功,引领了广播评书的发扬光大,开启了广播评书的黄金十年。
第二部:刘兰芳的《决战黄桥》这是一部集中于现代历史的评书,也可以说这是一部现代战争题材的新编评书,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吟诵过“大雪压青松”诗篇的开国元帅。
这部评书的流传度似乎不是很广,但是刘兰芳成功地完成了这部新篇评书的塑造和演播,艺术张力与魅力不可小觑,当年曾经让听书人血脉偾张,激情澎湃。
新篇评书的人物塑造有别于传统评书,应该肯定刘兰芳很从容和很传神地成就了评书中的元帅的艺术形象,也让听众了解和掌握了一段恢宏激越的历史。
第三部:刘林仙的《薛刚反唐》左三为刘林仙
刘林仙的这部评书取材自说唐全传,但是她所呈现出来得更加细腻,更加传奇,故事从通城虎薛刚闹花灯开始,到灭武兴唐结束,其中的人物最传神的是薛刚、薛葵父子。
这部评书中还有一个分量很重的插曲,就是正宫太子李旦的传奇经历,趣味横生,极为生动。
当年,播讲有关薛刚反唐的评书,应该还有一些,但是整体来说,刘林仙的播讲最为详实和生动。正因为如此,这部评书后来出了评书bd.hhu2r.cn/KBU4X文本,而且还出了十六册的连环画小人书,都得到了群众的欢迎。
第四部:刘林仙的《薛刚反唐续》这部评书是刘林仙的《薛刚反唐》的续集,篇幅更长,情节趋近传统攻城拔寨的评书。如果说《薛刚反唐》正集更像说唐中瓦岗寨的话,那么这部续集就更接近说唐后传中的征东扫北。
在这部评书中,一开始就明确了中宗李显绝非有道明君,这为评书最后李旦成就大业埋下了伏笔。评书从李显稀里糊涂被掳走开始,其中最惨烈的篇目是一刀削三首,最有趣的情节是薛葵被自己的儿子薛赞战败。
这部评书展示了刘林仙对传统袍带书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多评书艺人当中属于翘楚。
第五部:石印红的《列国春秋》石印红是辽宁铁岭评书世家石家的女公子,她所说的这部评书就是家传《六部春秋》的其中一部,曾经在多家广播电台播送,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一些约束,评书中涉及到神魔的部分都有所收敛。
现在依稀记得这部书从伍子胥临潼斗宝开始,之后楚王父纳子妻,伍家被害,伍子胥投奔吴国,与孙武子合力讨伐楚国,最后对楚王掘墓鞭尸。
这部评书英雄好汉众多,尤其是柳展雄、专诸等更令人神往。
六部春秋,其实是延续《封神演义》的梁子,与其说是袍带书,不如说是神怪书。石印红在这部评书中,主要彰显的是伍子胥的坚韧和雄阔,其实在六部春秋中,主要人物是孙武子和孙膑。
第六部:陈清远的《安公子投亲》陈清远是东北著名的评书大家,其最为擅长的是《大隋唐》,对家传的《曹家将》更为拿手。
这部评书是一个中篇,当年在播出时很受听众欢迎,评书讲述的世态炎凉,对世人极有警醒意义。
第七部:陈丽君的《大西唐演义》陈丽君是陈清远的女公子,也是评书世家传人,这部《大西唐演义》虽然也是讲述薛家将的故事,但是其中添加了神怪书的内容,这是与众不同,而且颇为大胆的地方。
在这部评书中,女将军樊梨花绝对具有翻江倒海、撒豆成兵的本事,窦一虎和秦汉两个矮英雄,一个能入地,一个能上天,光怪陆奇,神通广大,让人大开眼界。
第八部:丁正洪的《西汉演义》丁正洪是东北沈阳的评书艺人,他所播讲的《西汉演义》可谓当时的一绝。
这部评书依据正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张良扶汉》,第二部分《韩信挂帅》,娓娓道来,风云气象。
评书中,关于韩信,人物设定其实与众不同,饶有趣味。韩信在这部书中,在武力上不值一提,但是精通兵法,绝非决胜沙场的好汉,而是指挥倜傥的战神。
这部评书,博浪沙,追韩信,十面埋伏,垓下楚歌,这些大的关节都在,还是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始终是传统民间文学津津乐道而且执意破解的一个大问题。传统评书《杨家将》中,上至佘老太君,下至烧火丫头杨排风,都是非常强势的人物,尤其是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更是传统民间文学中屈指可数的巾帼英雄。
传统京剧《穆柯寨》中的穆桂英
作为虚构人物,穆桂英的知名度令人咂舌有些时候,我们应该留意到一个非常尴尬的社会现象,坊间越是对什么发出了绵绵不断的呐喊,越是证明了被呐喊的现象一定处于极其脆弱的境地。
女性社会地位处于绝对劣势的古代,民间文学却执着地创作和打造着世上罕见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出现在传统小说和传统评书中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证明。
很早以前,我曾经读过一段文字,觉得非常有趣。那段文字的意思是,桂英其实是一个俗到家的名字,但是冠以一个穆字,便凛凛然有了气势夺人的神韵。
古时候,女子叫桂英的名字应该极为普遍。这与古人起名字的想象力缺乏有关系,不过总的看来,女性社会地位不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穆桂英在杨家将系列说部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拥有定盘星的地位。与杨家将有关联的一些传统小说和戏剧中,穆桂英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
美术作品中的穆桂英
比如说同为家将小说的《呼家将》中,穆桂英不仅出场了,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负责全方位地保护故事的主人公,为故事主人公排忧解难,一旦到了紧关节要的时候,浑天侯穆桂英必然披挂上阵,形成了令人炫目的震慑。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亚洲电视推出了与包青天有关的电视剧,比如说《碧血青天杨家将》、《碧血青天珍珠旗》等等,杨家将老老少少悉数出场,穆桂英是当之无愧的大女主。
穆桂英在传说中成长和成熟,最终在现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殊荣。她与同样是民间文学创造的樊梨花、花木兰和梁红玉并称为四大巾帼英雄。
民间需要英雄,需要女英雄,这是非常正常的群体心理和文化心态,所以民间文学承担起了这个使命,几经流传,便通过话本小说和戏剧等形式创造了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英雄和天下称颂的女英雄。
穆桂英之所以成为巾帼英雄,首先因为相对神话的师承影视作品中穆桂英---汪明荃版
旧小说中,穆桂英的师父是神仙一样的高人---黎山老母。这位高人在话本中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负责打造每一个时期的女英雄。之所以说是每一个时期,那是因为这位黎山老母在民间传说中活得很长久,不仅杨家将里有她,说唐全传中也有她。
黎山老母而且还出现在了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演了一出四圣试禅心。
黎山老母由于活得长久,教出来的徒弟也很多,说唐里的樊梨花是她老人家的徒弟,杨家将里的穆桂英也是她老人家的徒弟。
与黎山老母一样是个神奇的存在的师父还有王禅老祖。这位老祖也收了很多时代的徒弟,最有名的是《六部春秋》中的孙膑,相对有名的是《说唐全传》里的薛丁山。
黎山老母是位高人,她教出来的徒弟自然神通广大,武艺高强。
穆桂英在杨家将里的武功排名绝对能够拔得头筹,不仅能够轻松将自己一见钟情的杨宗保打落马下,而且还能够从容战胜自己未来的公爹杨六郎。如果没有她的下山,大破天门阵的大关节基本进行不下去。
师出名门,而且是存在很多朝代的黎山老母门下,穆桂英有底气杀伐四方,也有底气自己找婆家。
影视作品中的穆桂英---陈秀雯版
穆桂英的出场模式,与传统的女主出场模式毫无二致,是民间文学驾轻就熟的路数。
宋军为了破天门阵,派少帅杨宗保和大将孟良到穆柯寨求取降龙木。见面之后,年轻气盛而且傲骨英风的杨少帅耍起了大牌,穆桂英虽然对其一见倾心,却不得不迎战,玩起了以武促和的套路,谈笑间就将心高气傲的的杨少帅擒了过去,的确是名师出高徒,黎山老母的徒弟在自己找婆家的道路上一个比一个还狠,一个比一个还猛,一路绝尘,让人瞠乎其后。
穆桂英之所以成为巾帼英雄,关键是因为保家卫国英雄的定义当然不是逞强斗狠,不是话不投机刀戈相向,而是在家国大义上的坚定不移,在民族存亡中的担当作为,通俗些说就是保家卫国。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久远,之所以馨香百代,核心就在于一门忠烈,保家卫国。
穆桂英经过一番不懈努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杨家的儿媳。在她成为杨门女将中的一员之前,有几场近乎戏谑的剧目,这在评书中,在戏曲舞台上都有惊艳的表演。
最为知名的大约就是辕门斩子,杨六郎得知儿子杨宗保临阵招亲,按照军法要予以处斩。当然,这与刘备摔孩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过各方的积极营救,尤其是穆桂英前来报号投军,一切迎刃而解,皆大欢喜。
宁静版穆桂英
与前辈樊梨花相比,穆桂英还是很幸运的,第一,杨宗保至少不像薛丁山是个妥妥的渣男,不仅连番招亲,而且还对樊梨花态度恶劣;第二,杨六郎始终主导着他们的婚姻,杨宗保想闹出点动静,也没有机会;第三,杨六郎在保家卫国上态度坚决,而且一切都以此为大前提,穆桂英一者本事很大,二者能够提供破天门阵的降龙木,所以杨六郎必须成就自己儿子和穆桂英的联姻,这里似乎还有着一定的政治色彩。
穆桂英别无选择地成为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登台拜帅,于是就有了很有名的一出大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关于天门阵的传说,最神奇的居然与八仙有关。据说,吕洞宾在三戏白牡丹之后,静极思动,和自己的师父汉钟离打赌,赌人间正在上演的宋辽争霸最终应该是辽国胜利,想来纯阳仙人似乎对大辽的萧太后情有独钟。汉钟离本着中原正统为尊的想法,自然赌北宋获胜。
师徒二人的打赌,最终成了宋辽之间兵连祸结的人间惨剧。吕洞宾为了赌胜这一局,布下了天门大阵,汉钟离也不得不出手帮助宋军。
而要大破天门阵,穆桂英绝对是关键人物。
麦景婷版穆桂英
天门阵最后被破,宋辽之间得到暂时的和平。穆桂英立下了汗马功劳,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华丽转身为大宋浑天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持续增强,特别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渴望成了那个时代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出版业在那个时候还处于调试崛起阶段,各种文学小说的发行量远远不够人民的需求,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弥补了这一不足,而且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人文气象,推出了大量经典广播小说。
今天和朋友们一起回顾曾经收听电台长篇小说连播的时光,重拾一些引人入胜、流行一时的广播小说。
一,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这是当年极为经典的存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几乎都借助收音机,收听过这部情节跌宕、故事曲折的红色经典小说。
王刚当时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播讲艺术却极为深沉老道,这部小说在他的精湛演绎下,轰动大江南北,深入神州各地。
王刚因为这部小说的大获成功而声名鹊起,这为他日后的大红大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还可以从网络上听到他所播讲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也是别有气象,令人绝倒。
二,张家声播讲的《围城》那个时代普通国人熟知《围城》,几乎都是拜张家声播讲的这部小说所赐,依然记得,那个时代城乡都有大喇叭,很多人听到这部小说,就是通过这些大喇叭。
张家声的声音极有辨识度,澄澈而且温润,不疾不徐,令人不胜向往。后来,电视台播放电视剧《围城》,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张家声播讲的这部小说。
张家声是老播音艺术家,艺术感染力和声音穿透力绝对功力深厚,他播讲的小说,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会形成深远的记忆基因。
三,牟云、刘继宏播讲的《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牟云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人们能够知道高君宇和石评梅的传奇经历与深挚情感,知道北京的陶然亭,知道高君宇曾经说过的生如宝剑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突,就是因为听了这部作品。
牟云是著名的播音大家,她留给人们的记忆是声音里的华彩和柔情。
很多当年的年轻人如痴如醉地痴迷这部广播作品,沉浸在一种崇高的激情里,沉浸在一种痴缠的爱恋中,如今这种情形似乎已不多见。
四,曹灿播讲的《地球的红飘带》许多读书人是先听了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中的节目,后来才真正读了曾经念念不忘的小说作品。于我而言,这部《地球的红飘带》,就是先听了曹灿播讲过的广播小说,才在很多年后读到了魏巍创作的小说。
曹灿是一位播音艺术造诣极高的大家,当年的人们更熟悉他曾经在央广小喇叭广播里讲故事,他那个时候被称为曹灿叔叔,当年还有位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孙敬修讲了极为精彩的西游记的故事。
曹灿播讲的小说很多,洋洋大观的《李自成》当时的影响力更强,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也在他绘声绘色地播讲中洒进少年儿童的心田,播下了一份文化的记忆。
五,孙兆琳播讲的《穆斯林的葬礼》当年霍达创作的《穆斯林的葬礼》一经出版,就被录制成广播小说,播讲者就是老播音艺术家孙兆琳。
这部广播小说影响了一代人,以至于经过时光的大浪淘沙,霍达的这部小说依旧在读者心中奉为经典,这与老播音艺术家的再度创作和用声音演绎经典极有关联。
当年,没有听过这部小说的人,似乎不是很多。
六,瞿弦和、张筠英播讲的《你为谁辩护》《你为谁辩护》是当代作家王小鹰的作品,小说表达了律师这一职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瞿弦和与张筠英联袂在电台上为听众奉献了这部既厚重又深挚的作品,当年听来委实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瞿弦和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在那个年代,阳光录制了一部广播剧《红楼梦》,他参与了制作,所以在每次节目结束时,主持人介绍主创人员的时候,总能听到瞿弦和的名字。
这部广播小说大约是在暑期播送的,当年我正纠结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读高中上大学,还是读师范走向社会,这部小说对大学校园的生活有所涉猎,女主人公曾经为了一首舒婷的诗着迷,而爱上了一个男生。这令当年的我泪流满面,所以,即使这部广播小说,很多人不记得了,我始终不会忘。
七,李野默播讲的《平凡的世界》这是非常经典,而且极具重量级的广播小说作品,据说在路遥的这部小说还没有完成第三部的时候,电台就决定了全文播送。
李野默是非常让人崇拜的播音艺术家,他用自己深沉浑厚的声音完美地演绎了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故事。
箫声在江枫红叶中飘散,红叶在江水波澜中飘零。
沉郁的箫声本就让人心思成灰,更何况还是在红叶翩翩的秋季吹起的箫声,委实让人黯然销魂。
玉都王爷居然除了恣肆戏谑纵情玩乐,而且也会静下心来吹一曲销魂的箫声。
箫声似雪,红叶如血,让人怎能不销魂断肠?
柳白衣遥遥地望着独坐在枫林中的玉都王爷,眼睛里闪动着莫名的忧伤,是不是他也被这箫声打动?
玉都王爷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一脸沉郁的柳白衣。
箫声住,笑声起,玉都王爷努力站立起来,道:“早知道箫声可以引来知音人,本王便天天吹一回箫,也好与柳三探花切磋一下音律。”
柳白衣浅笑着,目光深沉,道:“王爷的箫声寄寓遥深,仿佛有一缕相思就在其间。”
玉都王爷哈哈大笑,好像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竟然笑出了眼泪,道:“柳三探花说笑了,本王夜夜笙歌,朝朝燕舞,怎么会有相思之情?”
柳白衣道:“王爷在这句话才是说笑了,相思之情人人皆有,只不过王爷把这相思之情掩饰得很深罢了。”
玉都王爷逼视着柳白衣,道:“阁下这句话,深意存焉,本王一时愚钝,委实破解不了。”
柳白衣道:“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是有一样东西是无法掩藏住的,那就是情之一物,毕竟我们都做不到太上忘情,我们都不是超然于世外的圣人。”
玉都王爷哦了一声,眼睛离开柳白衣,径自望向天外,好像是在追慕那些超然世外的圣人。
柳白衣道:“即便是大奸大恶的人,也会有情之所钟,也会有情难自已的时候。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都有血有肉,有所思有所欲,这便决定了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溺于自己的所思所欲所恋所爱。”
玉都王爷神情渺然,仿佛秋日的江流,波澜不惊,却深邃难测。
柳白衣注视着玉都王爷,道:“情蕴于心,无论多么坚毅冷酷的人,也不免会时有流露。比如说一声叹息,比如说一个眼神,再比如说不经意间的箫声。”
玉都王爷收回远眺的目光,默然把玩着手中的洞箫。
柳白衣幽幽接着道:“此时不是春季,陌上没有花开,有的只是落红飘飘,芳魂渺渺。不知王爷对此有何感想?”
玉都王爷轻声一叹,道:“柳先生本是多情客,多愁善感,感物伤怀,正是见燕去而叹春尽,睹叶落而惊秋深。本王不学无术,贪杯好玩,自然不懂得柳先生的心思。惭愧惭愧。”
柳白衣长长地哦了一声,含笑道:“王爷此言过谦了。方才在下聆听王爷箫声,应该是相思萦怀,悲春尽,而泣花残。大有南唐后bd.hhu2r.cn/KC1KV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天上人间的况味,也大有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慨叹。”
玉都王爷静静地道:“柳先生应是过于敏感了,本王只是无心一曲。"
柳白衣轻轻地从怀里取出那方羊脂玉佩,问道:“王爷可识得此物?”
玉都王爷眯眼看了看,摇头道:“这方玉佩甚是平常,本王从未见过。”
柳白衣轻笑一声,缓缓地走近玉都王爷,蓦地道了一声得罪,一挥大袖,竟将玉都王爷手中的洞箫夺下。
玉都王爷面色骤寒,沉声道:“柳先生敢如此无礼,莫非不怕王者之怒血流成河不成?”
柳白衣凝视着玉都王爷的神情,懒洋洋地道:“王者之怒,血流成河;布衣之怒,流血五步。王爷难道不知道么?”
突然杀气从柳白衣身后过来,一柄剑已经抵在柳白衣的后心。
慕容翼云清澈而且雍容的声音在柳白衣身后扬起:“柳三探花,现今诚如阁下所言,正是大有流血五步之势。”
柳白衣居然在此时还能笑得出来,而且笑声嘹亮,蓦地身形微动,只听仓的一声,手中的洞箫被慕容翼云的剑气削断。
就在眨眼间,柳白衣已经扑到玉都王爷的身后,一只手捏着断箫,顶住了玉都王爷的后心。
奇峰突转,慕容翼云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怔怔地盯着柳白衣,手中剑不知何去何从。
玉都王爷不怒反笑,道:“柳先生好身手,难怪纵横江湖,所向披靡。看来本王还是低估了阁下。”
柳白衣笑道:“王爷一直没有低估在下,而是一直高估了自己。”
“是么 ?”玉都王爷发出一声疑问,突然偌大的身形一动,哔哔啵啵连声而起。
仿佛恍惚间,玉都王爷就脱胎换骨化茧成蝶,一身宽大的衣服尽数撕裂纷飞,长身玉立的翩翩美男子就现身在柳白衣眼前。
赫然正是江南海月明。
柳白衣微微一惊,脱口道:“阁下到底是什么人?是江南海月明,亦或是玉都王爷?”
那人没有开口,枫林深处有一乘轿子缓缓而来,轿帘打开,露出了玉都王爷那张丰满如月的笑脸。
海月明朗声道:“在下江南海月明,玉都王爷此时就在轿子里。”
柳白衣居然又大笑起来,笑得腰都直不起来。
海月明瞪着柳白衣,问道:“阁下大笑什么?”
柳白衣不可思议的笑声戛然而止,抬眼望着轿子里的玉都王爷,道:“那么敢问轿中人,阁下是玉都王爷呢?还是一个傀儡?”
玉都王爷也在大笑,也笑得喘不上气来,良久才瓮声道:“世事如梦,既然都在做梦,为何还要问那么多无聊的问题?我是谁,谁是我,你是谁,谁是你,一切不过都是一场呓语罢了。”
慕容翼云已经把剑收进剑鞘,注视着柳白衣,淡淡道:“柳三探花今日本不该来。”
“他为什么不该来?”海月明盯着柳白衣 ,接下了慕容翼云的话。
“根据天机老人的推断,柳白衣应该在月圆之夜乘鹤西去。但是他今日一来,就把天机老人的推断颠倒了。”
“此话怎讲?”海月明又接下了慕容翼云的话。
“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今日柳白衣就要死。”
和往常一样,镇南王早早地起床,准备一个人到王府水榭,一盏清茶之后,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早晨水榭里早早地坐着一个人,而且就坐在镇南王平时坐的雕龙椅子上。
这把椅子,绝对不可以有任何人未经镇南王允许就坐下,这在镇南王府是一条铁律。
镇南王看到那个人坐在自己的雕龙椅子上,居然没有动怒,只是微微挑了挑眉毛。
那人头上戴罩着轻纱的大斗笠,正在一丝不苟地写着大字。
镇南王道:“阁下终于来了,本王已经等候阁下多时了。”
那人收住笔墨,沉声道:“天上人间,唯吾独尊,天外飞仙,独步宇内。不知镇南王爷是否已经找到了刈月刀?”
镇南王淡淡道:“ 至今还未找到刈月刀,阁下若是等得不耐烦了,本王的项上人头已经洗过。”
那人重重地将笔拍在案上,冷笑道:“镇南王既然洗颈待戮,我似乎应该成全你。”手掌扬起,隐隐地在掌心泛起紫色。
紫冥掌,这个人居然身怀当年万魔至尊不死之神秦风的独门绝学紫冥神功。
当年秦风协助慕容公子与河洛秋水、江左布衣争霸,若论内功心法,无出其右者。风云聚京师之际,秦风便是用紫冥神功将河洛秋水的十八个结义兄弟送给了阎王。
镇南王虽然神色不变,但是额头上已经冷汗淋漓,哽声道:“本王早就等候今日,阁下不必留情,也省得本王再心怀忧忌惶惶不可终日。”
那人嘿了一声,缓缓放下手掌,道:“如果不是为了成就大事,今日必然取走你的性命。刈月刀的事情,你不必再操心了,还是安安生生地把即将到来的客人们接待好,以待月圆之夜的盛会。”
说罢,身形渺然不见。
镇南王走到桌案前,就见那人写的大字是----陌上花发。
柳白衣来到王府水榭的时候,只看到镇南王一个人痴痴地注视着陌上花发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极具王羲之的神韵,翩若游龙,渺似云烟。
柳白衣是御笔钦点的探花郎,当年也曾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自然鉴赏得出别人书法的品格。微一搭眼,柳白衣不禁高叫绝妙,凝然看着镇南王,道:“据在下所知,王爷素来喜欢王羲之的字,而且孜孜临摹。不过这四个字好像并非出自王爷的手笔。”
镇南王抬眼看着柳白衣,道:“柳三探花才兼文武,而且才华天纵,未涉江湖前,曾以诗名鹰扬天下,自然见识不凡,这四个字乃是本王一个朋友所书。”
柳白衣道:“王爷这个朋友不仅精擅王羲之的字,而且内力深厚,这四个字既有王羲之的神俊,又有腕底风雷,想来是来自天上人间。”
镇南王道:“柳三探花突然造访,不知有何见教?”
柳白衣看着镇南王的手腕,脸上露出了微笑,道:“在下有两样东西,想向王爷讨教。”
“哪两样东西?”镇南王平静如水地问道。
柳白衣缓缓从怀中摸出一柄短槊,问道:“王爷可认得这柄短槊?”
镇南王眼神一跳,道:“这柄短槊本是本王喜爱之物,怎么会落在柳三探花手里?”
柳白衣淡淡笑着,轻轻将短槊放在案上,道:“昨夜有个神秘客要杀在下,在下没有法子只能施以妙手空空的雕虫小技,从那个人怀里偷出这柄短槊。本来以为昨夜王爷又和在下看玩笑,不过就眼下看来,那个神秘客绝非王爷。”
“柳三探花为何这么肯定?”
柳白衣静静地看着镇南王的眼睛,道:“因为昨夜在下不小心,用一缕青丝伤了那个神秘客的手腕,但是王爷手腕好像没有任何伤痕。”
镇南王道:“这柄短槊,本王一直带在身边,只不过昨夜睡得很沉,就没有留意到这柄短槊不翼而飞。”
柳白衣笑道:“王爷应该不是这么大意的人。不过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有人有意让王爷沉沉睡下,好方便其行使李代桃僵之事。”
镇南王哦了一声,道:“莫非柳三探花以为昨夜有人暗中给本王吃了药物,让本王沉沉睡下?”
柳白衣答道:“也许是吧。”
说话间将短槊又拿起,对着阳光眯眼细看,良久道:“在下本以为这柄短槊里会有什么暗里乾坤,不过王爷随随便便就可以丢失,想来不会有什么蹊跷。”
说罢,将短槊抛向镇南王。
镇南王不动声色地看着那柄抛过来的短槊,不经意似地抬手去接。
柳白衣注视着镇南王的神情,蓦地弹指激射,指力挟动风雷,叮得一声,短槊被指力击断。
就在这一瞬间,镇南王的神色大变,腾身而起,去抢短槊。
柳白衣一挥大袖,已经短槊卷到手中,便从短槊的断裂处,找到了一把钥匙。
一把浑金打造的钥匙,镌刻着两个字----君子。
镇南王苍然注视着柳白衣,道:“想不到你还是找到了玄机。”
柳白衣淡然道:“君子,淑女,两把钥匙应该就是王爷把江湖中众多成名的高手聚来,成立铁衣门的玄机。”
镇南王颓然坐在椅子上,道:“事到如今,本王已经瞒不过你,不妨实话告诉你。”
柳白衣悠然地道:“请王爷说来听听。”
镇南王道:“你可知江湖上有一本奇书,叫做豪杰行述,这本奇书乃是一个号称江湖无孔不入万事通的人编撰,专门记述江湖中人的事迹秘辛,其中光涉一些不可告人的私密。”
柳白衣道:“不幸的是这本奇书被王爷得到,王爷为了罗致天下英雄,便以这本奇书所记述的不可告人的秘辛,要挟那些声明广播的高手,使他们服服帖帖地听王爷调遣。”
镇南王道:“不错,不过这些成了名的高手若所行之事皆光明磊落,无一事不可对人言,又怎么能为本王所要挟?”
柳白衣注视着镇南王,道:“王爷心思之险,非常人所能想见。可惜那些高手由此成了王爷的走狗,一世威名丧失殆尽。”
镇南王道:“本王现今大势已去,留着那本奇书已然无用。那本书便锁在王府寝宫的暗箱里,只有这君子,淑女两把钥匙合用才能打开。”
柳白衣注视着那四个字----陌上花发,幽幽道:“还有一件物事请王爷过目。”
羊脂美玉放在镇南王面前,镇南王沉沉地道:“红衣已经死去了,是么?”
柳白衣道:“她死了,不过她直到闭上眼睛,也没有怨要杀她的人,没有后悔自己遇人不淑。”
镇南王扬起脸面,是不是害怕柳白衣看到他眼角的泪水,哽声道:“世事如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梦里,死了,也许就是梦醒的时候。只不过本王还没有醒,但是也不会太迟了。”
“是你找人杀了她?”柳白衣问道,“昨夜的事情,其实你们要杀的人不是在下,而是红衣老祖,因为她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镇南王阖上眼睑,道:“不是我要杀她,她是知道的。她至死不悔,也不是因为本王。虽然本王对她情深一往,但是她宁可为那个人死,也不会跟着本王做梦。”
“那么,王爷知不知道是什么人杀了她?”
“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说。因为我还想做梦,不想醒来。”
“那个人从王爷这里取走这柄短槊,其实不是为了嫁祸王爷,而是令在下找到王爷控制铁衣门的秘密,借在下的手,解开铁衣门的真相,使王爷的铁衣门弹指间灰飞烟灭。是不是?”
“本王经常告诉别人,柳三探花是个极度聪明的人,在他眼睛里什么都是一张白纸。”
柳白衣对镇南王的称赞只是笑了笑,道:“在下是个聪明人,不过我的对手也很聪明,而且这一个聪明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在下明明知道他在利用我做一些事,在下还得去做。”
镇南王道:“世上的聪明人为什么这么多?这么聪明,连梦都不好做了。”
柳白衣淡淡道:“虽然世事如梦,但是在下此生绝不会做梦。”
话未了,柳白衣已经矢矫如龙而去。
镇南王望着他的背影,低声道:“做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做梦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性问题,那就是广播评书的黄金十年到底是哪一个时期?
经历过上个世纪一切都欣欣向荣的时期的朋友,自然能够意识到,广播评书最好的阶段是在七十年代末文学艺术的春天莅临之后的时候,这个最好的阶段持续到物质高度发展、文化生活发生裂变的九十年代末,也就是说,广播评书的黄金十年是整个八十年代。
当年,刘兰芳的《岳飞传》在七十年代最后一年响彻神州,为广播评书的黄金十年强力拉开了序幕,也吹响了号角,这段引领风气的功劳不可谓不宏大卓著。
广播评书《岳飞传》契合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发出了那个时代最想发出的声音,所以在横空出世之后,开启了广播评书真正走入群众、走入时代的天地。
刘兰芳的巨大成功,激励或者引领评书演员放开胆量、再度用评书这种艺术丰富时代的声音,丰富人民的精神。那时,广播评书全速兴盛,成就独一无二的群众艺术风潮。
刘兰芳刘兰芳在广播评书的黄金十年,至少奉献了三部经典书目,而且都是极具家国情怀的传统袍带书。
第一部《岳飞传》。这部评书得风气之先,具有启蒙作用,获得了万人空巷的成功。关于精忠说岳的评书,刘兰芳绝非第一人,但是当时她着实成就了广播评书第一家的盛誉。
这部评书具有极为浓烈的英雄情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意味着什么,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自然心领神会。刘兰芳的《岳飞传》,据说得自师门传授,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评书基本源自钱彩的《说岳全传》。
第二部《杨家将》。这同样是一部家国情怀极重的评书,其中满门忠烈的表述,极为符合国人的情感审美和道德追求,所以,一经播出,又是流传大江南北,获得极大的轰动。山西杨家的传说,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刘兰芳重新演绎这个英雄传说,其本身就非常具有深广的历史意义。
关于杨家的说部,应该在评书艺人中非常普遍,刘兰芳又是夺得先机,这种机缘非常人所能想象。后来,关于杨家的评书文本几成洋洋大观,田连元更是演播了电视评书,但是相对于刘兰芳版还是普及度相去很多。
第三部《赵匡胤演义》。刘兰芳擅长说袍带书,而这部评书可谓是她大宋三部曲的冠冕之作,在电台播讲的时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演说赵匡胤传奇经历的《赵匡胤演义》,不过这里缺少了传统小说中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刘兰芳将其删减;第二部分是讲述平定江南的《刘金定大战南唐》,其实与传统的各种征战评书套路相同,并无二致。
袁阔成袁阔成早在说新书阶段就已经蔚然成为大家,他所播讲的现代评书极多,而且艺术成就高深,比如说《暴风骤雨》、《赤胆忠心》等等,在广播评书黄金十年,他的现代评书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播出。
第一部《烈火金刚》。这是一部现代评书,根据红色经典小说改编,袁阔成的播讲气定神闲,幽默风趣,张弛有度,极具艺术感召力。
我们现在很难得知,这部评书到底是那个时期录制的,还是早就录制完成而在那个阶段播出的。这部评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孤胆英雄史更新与鬼子对刀和神奇英雄肖飞买药,仅就当年来说,似乎没有谁的播讲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第二部《特殊身份的警官》。这是一部已经沉寂的评书,传奇性和重大历史题材都很强,特别是主人公毛福轩,当年听来令人绝倒,既英雄坚韧,又睿智多谋,不同于评书中那些只会动手不会用脑的传统主人公。
记得这部评书中有一位奇艺的老人能够赤足走针板,当年绝对惊心动魄,引为高人。目前这部评书是否还能找到资源,已经不可知了。
第三部《水泊梁山》。这是袁老代表性的短打评书精品,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却完全不同于《水浒》,这部评书的主要人物是时迁和燕青,包括大名府和神州擂等篇幅,精彩异常,飘逸潇洒。
第四部《三国演义》。这部评书的高度,众所周知。可谓是袁阔成之后,再无评书《三国》,无论后人怎么努力,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单田芳单田芳的努力和敬业,众所周知,他的评书传播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广播评书黄金十年中,他虽然没有形成先声,却积淀成了高峰,甚至也是因为他将广播评书在黄金十年之后延续了生命。
发布于:河南省辉煌配资-股票做杠杆-炒股加倍杠杆-证券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