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旺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2025年08月07日 16:05 陕西
要进一步弘扬周文化、做活周文化,就必须弄明白“周文化”。
有文论称,“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三千多年前,作为长期在逆境中奋斗的周人,从周太王迁岐到周武王克殷前后一个多世纪里,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这话没错,但不尽然。综合多个“版本”,可以看出,“周文化”是有其得当之定义的。
周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按阶段划分,为先周文化、西周文化、东周文化。先周文化是指武王克商以前周人的早期文化。可追溯至姜嫄、后稷时期,公刘在古豳地垦殖发展时期,直到古公亶父、周文王在岐地开创国家雏形时期。其中最重要、文字记载最丰富的是从古公亶父迁岐到周武王伐纣,大体上一百多年时间,历经三代。周人在岐地建造宫室、兴农练兵、笼络人才、积聚力量,为伐纣立周打雄厚的基础。此间形成了系列初创文化,如敬天尊祖、仁德爱民、尚贤抚远、创业勤事等思想,这是周文化的奠基和初创期。西周文化是指从周武王兴周灭纣建立周王朝开始,到周平王从丰镐东迁洛阳,大体上三百年时间。这是周文化的主要形成期,制礼作乐、宪章文武即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基本统一,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兴旺提供了条件,是周文化的辉煌鼎盛期,周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产生于此时,也是我们研究周文化的重点。东周文化是指从周平王东迁到东周灭亡,即春秋战国时期,大体上五百年。这是周社会动荡不安、周文化“礼崩乐坏”时期。所谓“礼崩乐坏”,不是说礼乐灭亡了,消失了,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浪淘沙、重新聚合演进。从春秋时期的几十个邦围,演变为战国后期的七个诸侯国,从诸子百家蜂起,到最后的老、孔、庄、墨、法等几个主要学派。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继承了西周礼乐文化衣钵的孔子儒家学派,后经汉、隋、唐、宋诸代不断扩充完善、推崇提高,成为中华文明两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不仅源头是周文化,内核也是周文化。
展开剩余87%周人能以“蕞尔之邦”消灭“泱泱大国”殷王朝,建立了一个延续了相当于欧洲中世纪一样漫长的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周王朝,其根本原因在于周的贤哲们创造了一套具有长寿基因的周文化。周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礼”,是指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是带有一定强制性和遵从性的制度安排。“乐”,是以歌唱音乐等方式,对人的思想心灵乃至社会风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之感人、动人。礼乐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向善,遵从公认的社会价值规范。礼是制度性的,而乐是自觉性的。把要求遵守与自觉遵守秩序规范相结合,把对行为规范的要求与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相结合,把对社会管理者的要求与对管理对象的要求相结合,是周文化的一大创造,是周人对社会文明的一大贡献。周文化的重要内容,可归纳为敬天尊祖、孝亲贵老、尚贤重教、明德慎罚、和合仁爱等。后历代儒家提炼概括,又归纳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几个方面,成为儒家的核心价值所在。尤其是周人所讲的“德”,有性格九德、伦理九德、民本九德,基本涵盖了做人处事、为政为民、钱财义利、修身理家等各个方面。其中民本五德,正德、和德、仁德、归德、教德。这些周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着重研究探讨、继承弘扬的主要内容。
更概括更具体地讲,“周文化”的含义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立序、以乐致和。
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具有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乐”的作用是“和”,目的就是寻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周人之乐舞主要用途是为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和以乐致礼,即以乐舞艺术化手段使礼之贯彻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即有“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完备的西周礼乐制度,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家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确切些说,所谓周文化,除了物质性的遗迹、遗物之外,主要是指周代周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一般有文物作为载体,也有文字记载下来的经典。前者如龟甲(甲骨文)、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等礼器)上面的文字记载所传达的信息;后者如《周礼》《礼记》《仪礼》《尚书》《周易》等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周文化是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因周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礼乐”,就性质而言,是高级阶段的奴隶制文化。它虽影响极大,把中华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但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周文化,必须抛弃“分封制”“宗法制”“神权”“族权”“家长制”“天命论”“男尊女卑”“等级礼乐”等糟粕,推崇“道”“德”“和”“忠”“孝”等精华。切忌真假混淆、正负不分地重塑和照宣周文化,引起不必要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思想上的混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无疑,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主要流传地,周文化遗存和元素极为丰富。岐山地区大量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和铭文、刻辞甲骨,以及墓葬、宫殿、作坊遗址,向我们传递了大量的西周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周文化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四大国宝和海内三大重器的西周青铜器中,岐山出土的毛公鼎、大盂鼎均居其中,毛公鼎因其铭文多达499字备受关注和酷爱,而大盂鼎更被誉为我国青铜器中的至尊。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人文景点岐山周公庙及其遗址,是周原地区唯一的周文化景点,为祭祀纪念西周杰出政治家周公旦而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内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及姜嫄圣母殿等建筑,集中展示了周文化。前些年在周公亩周边发现的近200座大中型周代贵族墓葬,1500多米西周城墙,7000多片载有2100多字的刻辞甲骨,引起国内外注目。岐山臊子面是岐周饮食文化的代表。岐山臊子面不仅因为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风味独特,成为西周饮食文化的集中代表,而且承载了周文化中“仁”、“和”(和气、和睦、和谐、和合、和乐、和美)的思想内涵,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中华姓氏文化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姓氏文化在周代开始走向成熟,走向制度化。考古资料表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有近30个。相传周公旦兼治天下,先后分封71国,大量的姓氏由此产生。可以说,岐山是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源头。岐山要推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就要用好周文化这张名片,就要围绕周文化做文章,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合理安排,整体进行,以取得显著的效益。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如此,区域层面之间的竞争更是如此。软实力的提升,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标志。最大限度地挖掘周文化时代价值,使其在更高层面上服务于中国梦建设,是岐山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大力弘扬周文化、做活周文化,使其在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中,进而在推动全社会稳步发展中,更加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一、挖掘周文化,发扬岐山精神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周文化是岐山人勇毅笃行、奋发崛起的动力,也是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挖掘周文化,学习周文化,认识周文化,是历史赋予岐山人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善于从周文化中吸取营养,提升智慧。岐山精神是岐山人的精神家园,凝结着周文化的精髓,是对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对周文化的延续和丰富。“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厚德是岐山精神的品质,仁爱是岐山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岐山精神的特征,求实是岐山精神的核心。弘扬周文化,践行岐山精神,必须做到对待学习与时俱进,学习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岐山人要结合实际学习周文化,继承优良文化传统,把周文化贯穿于实际行动,做到学有所悟。对待事业全心全意,事业是展示才华的舞台,锤炼思想的平台。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心放在事业上,把事业放在心上,用心工作,用心干事。要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感,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要注重人品人格,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为民造福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自省自律之心,识大体、顾大局,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本色和思想道德纯洁。弘扬周文化,践行“岐山精神”。就是要行动,要创业,倡导实干之风,形成发展合力。要集中精力抓民生,深入群众解难题,坚持经常做好事。全体公民要学习好、理解好周文化,认知、认同岐山精神,奋楫扬帆赓续前行,顽强拼搏发奋图强。岐山发展的美好蓝图,由大家共同精心描绘,只有把弘扬周文化和践行“岐山精神”不断向纵深发展,建设富裕、人文、生态、和谐新岐山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二、做活周文化,发挥遗址功用
周文化作为一座持续开发的富矿,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前景和空间。我们要开拓进取,科学规划,不失时机地抓好发展周文化品牌和旅游产业这一战略举措,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把周文化打造成继秦、汉、唐之后我省又一著名文化名片,从而促进全县及更大范围文旅商体共同繁荣发展。
岐山周公庙地处《诗经》所说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所在。也即“卷阿”之地,古柏参天,殿堂成群,泉水如镜,花木葱郁,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多年前,县上虽斥巨资建设了凤凰山旅游景区,扩大了周公庙景区范围,但同全国其它主要周公庙相比,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尽管岐山周公庙的历史比较早。为扩大影响力,应进一步完善景区设施和服务功能,精心打造,提高档次。还可利用景区空间,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举办有关专题展览和展示活动,深入宣传周文化,增加景区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利用周公庙周边西周墓葬群的独特优势,开设有关观赏项目,吸引人们的眼球。也要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措施,将周公庙——凤凰山景区打造成国家名胜风景区,使其担当起周文化景区龙头景点的责任。
为保护岐山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卜辞甲骨、陶器等文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成立了岐山周原文管所,后更名为岐山周原博物馆。然该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大多游客无缘见到馆藏文物,加之馆舍简陋,设施滞后,难以对文物进行妥善有效的陈列和保管。这些文物,是周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这些文物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的宗法制度、典章礼仪、道德规范、艺术水平,等等。要弘扬周文化,就要重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在保护好的同时,运用这些文物去宣传周文化,这也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因之,必须新建现代化、高水平的周原博物馆,对文物更好的进行保护,周原遗址的保护也是重中之重。庆欣的是,省人民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则2021—2035年》已颁布实施。《规划》明确了周原遗址保护的原则、目标和策略,为依法保护周原遗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导。《规划》提出,在现有宝鸡周原博物院和岐山周原博物馆基础上,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周原遗址保护管理处,负责遗址区文物保护管理、文物展示以及对文物保护规划内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在博物馆展示方面,计划投资3.7亿元,按照设计合理、性能优越、美观实用的原则,把宝鸡周原博物院和岐山周原博物馆合并为周原博物院。建成后将具有陈列展示厅、资料信息中心、后勤管理和周文化研究中心四大功能区。《规则》的实施,既是对西周文物和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又是对周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除周公庙景区、凤凰山遗址、周原遗址外,还应依托周太王陵、周三王庙、召公祠、赵家台遗址、孔头沟遗址等,建设集文化旅游、科研考古、休闲娱乐为一体、全方位展示周文化内涵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名片、全国知名的周文化体验与寻根问祖圣地,最终建成闻名世界的西周文化遗址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国家级周文化产业示范区。
三、践行周文化,体现独特民俗
以北郭为代表的岐山民俗村,经过多年的创建和运作,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吸引了不少的游人,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益。周文化景区的建设,给民俗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民俗村的兴衰,与岐山整个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长远看,民俗村还要创新和提高。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吃、住、游、购、娱一体发展。规范化管理也要跟上去。要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周礼、周乐、周易等周文化的内涵,使游客可看、可听、可悟,努力构筑周文化的最佳体验地。以打造中国第一面为目标,强势推进岐山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培育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15户,在全国建立一批旗舰店、示范店、标准店,实行标准化经营、园区化带动、区域化布局、品牌化营销、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民俗村是以岐山臊子面出名的,岐山臊子面承载着许多周文化的元素。所以一定要精工细做,突出风味,使游客既能真正品尝到地道的岐山臊子面,又能深切感受到臊子面所传递的周饮食文化的风采。要借鉴礼泉县袁家村等地好的一些经验,开发建设西岐美食园,首先集中展示岐山美食,使游客直接看到各种美食的生产过程、制作工艺,让游客赏心悦目。其次发展配送,集中加工生产,既便于农家乐经营户,又便于严把质量关、卫生关,让游客放心。第三,店厂合一,现作现卖,当场品尝、打包带走均可,方便游客。美食园里,可恢复过去有名的老字号店铺,增添其文化含量和厚重感。可设有油坊(榨菜籽油、香油)、醋坊(生产岐山香醋)、磨坊(磨面)、碾坊(碾米、碾辣椒面)、面坊(轧面)、挂面坊(制作岐山挂面)、豆腐坊(做豆腐)和蒸馍店、包子店、锅盔店、面皮店、饸饹店、搅团店、臊子店、点心店(麻花、粽子、油糕、酥饺)等。也可利用附近土地建果园、菜园、植物园(花园苗圃)、鱼塘等,既能给农家乐提供原材料,又能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拓展民俗村的经营项目,丰富民俗村的内涵,还能曾加农民的收入。
与民俗村、美食园配套,可以建设西岐民俗园。周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和渗透,已深深融入岐山的民情民俗之中,积淀在民间的节庆礼仪、生活交往及各种设施、器物之中。把这些民俗民情、器物用具挖掘出来、收集起来、展示出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肯定会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赏。经过岁月的风尘,一些民俗风情、一些设施器物已经湮灭或正在湮灭,一些东西也被外地搜罗殆尽,急需我们进行抢救性的收集、整理、保护。因而,很有必要结合民俗村的发展,建起西岐民俗园,集中展示西岐的民俗风情。包括民居(天井院、地坑窑等)、设施(门楼、照壁、窗棂、火炕、连锅灶、辘轳井等),各种农具、家具、灶具、卧具、用具、器皿等,各种民间工(技)艺(纺线、织布、刺绣、编织、剪纸、窗花、面花等)、各种石雕(石磨、石碾、石槽、碌碡、门墩、拴马桩、上马石等),还有过去的马车、牛车、轿车、推车等,以及祭祀的门神、灶神、井神、仓神和土地神等。现民俗村一些地方虽收集有器物和石雕等,但数量太少,种类不全,也未让其“动”起来,“活”起来,没有引力和氛围。另外,还可以进行民间婚俗及为老人祝寿、给小孩做满月等风俗的展示和表演,甚至与游客互动,以满足人们探密和欣赏西岐民俗风情的心理和兴趣。
四、传承周文化,构建价值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西周创立的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伦理价值观,提倡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崇尚诚信和仁义的价值原则,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以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为当时和以后社会运行奠定了坚定的思想道德支撑,现在我们提倡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内容,就是对周文化思想的传承和总结。同时,周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当前,面对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牢固树立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深入阐发周文化作为中华礼乐文化的源头正统性,挖掘周文化讲仁义、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通过宣传推广周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和人民的自觉追求。要持续开展以“传承弘扬周文化,争做最美岐山人”为主题的和谐岐山建设活动,推进周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帮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引领构建健康、诚信、规范的市场秩序。推进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工作作风建设,形成守信、宽容、和睦的社会道德风尚。
五、推崇周文化,探寻宗亲资源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使姬姓派生出2400多个姓氏,形成了中国众多的姓氏格局,同时也奠定了岐山中华姓氏祖庭的地位。姓氏作为文化,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标志,是同胞百姓沟通的纽带,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发挥了独有的凝聚力作用。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参与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姓氏文化的特殊纽带作用,增强全球华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要加强姓氏研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姓氏研究工作,全力为姓氏研究提供保障,进一步充实研究力量,提高研究可信度。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经常性考察、研讨活动,编写姓氏研究书籍,拍摄专题纪录片,制作姓氏文化产品,真正摸清姓氏“家底”,宣传姓氏资源优势,扩大影响力。二是打造姓氏文化元素。尽快启动集姓氏探秘、祭奠宗祠、朝拜先祖等为一体的姓氏馆建设,营造姓氏遗迹、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为全球华人寻根谒祖活动提供场所,使之成为与全球华人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三是广泛开展寻亲联谊活动。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全球周公后裔联谊总会、世界舜裔联谊会、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海外华人社团“岐山堂”,世界中华周氏宗亲总会等社团组织联系,积极参加各类姓氏联谊活动,互通情况,共同协商,合作交流。举办周文化艺术节、周吴文化交流联谊等活动,吸引全球华人追根溯源,激发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周文化是在岐山形成的,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民族瑰宝,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凝聚智慧,汇集力量,使周文化代代相传、熠熠生辉,使周文化与文旅商体进一步融合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挖掘周文化的永恒价值》
[2]黄 龙《岐山县弘扬周文化可在五个亮点上做文章》
(李根旺,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
历史文化 平台推荐:吴树鸣
发布于:陕西省辉煌配资-股票做杠杆-炒股加倍杠杆-证券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