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中东国家,都有石油、沙漠、土豪;你没想到的黎巴嫩,没油、没沙漠、没钱,但每个人都是生存专家
很多人提到中东,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石油、沙漠、迪拜塔、土豪开兰博基尼。
可有一个中东国家,彻底颠覆了你的认知——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
没有一滴石油,没有一片沙漠,更没有想象中的富有。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像中东国家"的地方,用一种你想象不到的韧性,在绝境中顽强地活着。
01. 黎巴嫩的真相:不是迪拜,是"中东的苦行僧"
我有个朋友去年去黎巴嫩出差,临行前还在朋友圈炫耀"要去中东挣石油钱了"。
结果一周后,他发了条状态:"这哪是中东啊,这是欧洲版的委内瑞拉。"
2021年该国通货膨胀率飙升至154%,公务员、工人、乞丐等一起挤慈善食堂,经济完全崩溃;2022年,开始缺粮缺油缺饮用水,政府每日供电仅一个小时。
你想象中的中东土豪国,实际上是个连电都供不上的地方。
黎巴嫩货币贬值90%,银行挤兑,老百姓排队领救济粮,这就是真实的黎巴嫩。
但神奇的是,走在贝鲁特街头,你依然能看到穿得体面的人们,咖啡馆里还有人悠闲地抽着水烟,仿佛经济崩溃跟他们没关系。
02. 每天停电22小时,黎巴嫩人把"断电"活成了一门艺术
在黎巴嫩全国每天长达数小时的停电期间,发电机是人们唯一的电力来源。别以为这是夸张,这是每天的现实。
政府供电?一天能给你2小时就不错了。
但黎巴嫩人有办法。
家家户户都有私人发电机,街区里有共享发电站,甚至连路边的小商店都备着备用电源。
有个在贝鲁特生活的华人跟我说:"刚开始觉得这里像原始社会,后来发现,这些人的生存技能比谁都强。"
停电的时候,咖啡馆照样营业,靠发电机;
手机没电了,街边到处都是"充电小摊";
冰箱断电?没关系,邻居家的发电机时间跟你错开,轮流用。
黎巴嫩人把"断电"这件事,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你以为他们在受苦,其实他们在"升级打怪"。
03. 银行不给钱,黎巴嫩人自创"以物换物"经济学
自去年十月以来,货币贬值80%以上,成千上万的企业关闭,长期停电已成为常态。
更绝的是,银行不让你取钱。
不是没钱,是银行直接限制提取,把老百姓的存款"冻结"了。
但黎巴嫩人照样过日子。
菜市场开始用美元找零,小商店接受黄金支付,甚至有人拿iPhone换一袋大米。
"以物换物"重新流行起来,仿佛回到了古代集市。
一位当地人告诉我:"钱不值钱了,但技能值钱。会修发电机的人,比银行经理还受欢迎。"
黎巴嫩人用实际行动证明:经济可以崩溃,但生活不能停止。
04. 没有石油的中东国家,靠什么撑到今天?
黎巴嫩真的"一无所有"吗?
不是的。
境内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最古老者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
黎巴嫩境内的文明古迹最古老的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吸引了无数人前往,因此,旅游业是黎巴嫩的主要产业之一。
这里有地中海沙滩,有雪山滑雪场,有古罗马遗迹,有中东最开放的文化。
首都贝鲁特(Beirut),约150万人,占黎全国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的巴黎"。
黎巴嫩人会说阿拉伯语、法语、英语,是中东地区最国际化的人群之一。
他们的美食文化更是一绝——黎巴嫩美食里最常见的有豆类、西红柿、黄瓜、薄荷、欧芹、西葫芦、茄子、芝麻酱和鹰嘴豆泥等。
鹰嘴豆泥、烤肉串、薄饼,简单的食材做出丰富的味道,这就是黎巴嫩人的智慧。
05. 战争来了又走,黎巴嫩人说:"我们见过更大的风浪"
2024年11月26日,以色列和黎巴嫩在美国和法国的调解下达成停战协定,中止了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长达14个月的战争。
战争、停电、经济崩溃,这些放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级灾难"。
但黎巴嫩人的反应是:"又来?习惯了。"
各种政治和教派派别之间的平衡被血腥的黎巴嫩内战(1975年-1990年)打破。从1975年内战,到以色列入侵,到叙利亚冲突,黎巴嫩人经历的苦难,比教科书上写的还多。
此轮黎以冲突对黎巴嫩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40亿美元,其中实体建筑损失达68亿美元。
但他们还在坚持。
咖啡馆老板说:"炸弹可以炸掉房子,但炸不掉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黎巴嫩人的顽强——不是因为不怕痛,而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在痛苦中找乐趣。
06. 黎巴嫩教会你的生存技能,比MBA还实用
如果你想学习"逆境生存学",黎巴嫩是最好的课堂。
黎巴嫩人教会你:
没电的时候,如何优雅地点蜡烛吃晚餐;
钱不值钱的时候,如何用技能换生活;
战争来临的时候,如何在地下室里办音乐会;
银行不给钱的时候,如何重建社区互助系统。
黎巴嫩生活着数量庞大的难民,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黎巴嫩的难民人口有150多万。在这样的环境下,黎巴嫩人不仅自己活下来,还帮助了无数难民。
这种韧性,不是天生的,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07. 真正的顽强,不是不倒下,而是倒下了还能爬起来
对于许多黎巴嫩年轻人而言,逃离已成为唯一的选择。一项针对黎巴嫩青年的非正式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寻求离开本国的机会。
听起来很绝望,对吧?
但这恰恰说明了黎巴嫩人的理性和坚强——他们不是在"等死",而是在积极寻找出路。
留下的人,用自己的方式重建生活;
离开的人,把黎巴嫩的文化和韧性带到世界各地。
无论哪种选择,都是一种顽强。
写在最后:黎巴嫩,不是你想象的中东
如果你对中东的印象还停留在"石油、沙漠、土豪",那黎巴嫩会彻底改变你的认知。
这里没有石油,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没有沙漠,但有地中海的浪漫;
这里没有土豪,但有全世界最顽强的普通人。
黎巴嫩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真正的富有,不是银行里的数字,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活出尊严的能力。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学黎巴嫩人的生存哲学:
生活可以很苦,但不能失去希望;
现实可以很残酷,但不能停止微笑。
毕竟,顽强从来不是大声喊出来的,而是在沉默中一天天坚持出来的。
出行小贴士:
- 黎巴嫩对中国公民实行落地签政策
- 当地使用黎巴嫩镑和美元双货币制
- 建议携带移动电源,应对频繁停电
- 推荐品尝当地特色鹰嘴豆泥和烤肉
- 贝鲁特国际机场是主要入境点
- 当地人多会英语和法语,沟通无障碍
辉煌配资-股票做杠杆-炒股加倍杠杆-证券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